战略、科技、责任,点亮中国平安的新航向


历经三十五年,中国平安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总资产11万亿,营收1万亿,分红2千亿,纳税千亿,这是平安35年的成绩。在第四个十年,中国平安的高增长故事将如何延续?

过去三十五年,中国金融业砥砺前行。
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19.64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79.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11万亿元,同比增长6.6%;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7.15万亿元,同比增长9.1%。
中国平安正是这组数据背后的助力者之一。截至2022年末,平安总资产规模已增至11万亿,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险企。
资产规模之外,过去35年,中国平安成绩斐然。公司35年营收累计超10.44万亿,对全国纳税高达9995亿元;分红也在过去十年高达2655亿元。
数据惹眼的背后是平安抓住三大红利期:保险、综合金融以及科技。三十五年来,平安历久弥新,在第四个十年甚至下一个十年平安将如何续写新篇章?
平安过去35年的成绩,“两个万亿,两个千亿”
“两个万亿,两个千亿”彰显平安35年来的成绩。
总资产从1988年的5400万元到2010年首次突破1万亿;再到2022年12月末的11万亿;营收从1988年近700万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1.22万亿元,35年来累计营收超10.44万亿。
两个万亿之外,中国平安纳税金额、股东分红也迈过千亿大关。纳税方面,对全国,平安过去35年对全国纳税高达9995亿元,其中2022年全年纳税高达1155亿元;分红方面,对股东,2012年以来中国平安累计分红23次,分红总额高达2655亿元(含2018年一季度特别股息派发)。
中国平安,是如何在过去35年取得“两个万亿,两个千亿”的成绩?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平安抓了住3个红利期:探索现代保险、综合金融以及科技。
首先平安在第一个十年搭建体制机制,探索现代保险。
90年代的中国保险市场,寿险占比不足三成,寿险体量和发达市场相比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在此背景下,中国平安率先从中国台湾地区引入“个人保险营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寿险业务。与此同时,平安的保费收入从1994年的28亿增至2002年的超600亿元。
在保费节节攀升之际,中国平安一边专注保险业务,一边朝着综合金融领域出发,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
2002年,平安成为国务院批准的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之一。自此,平安金融版图不断发展壮大,从单纯的保险拓展至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一众金融领域。
正是靠着综合金融的红利,平安的资产规模从1988年的5400万元跨越至2008年的7076.4亿元大关,营收也从1988年的近700万元增至2008年的1398亿元。
而在综合金融成为平安汲取养分沃土的背景下,平安也在寻找新的“蓄水池”---科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技赋能无疑为平安充分“补给能量”。2017年,中国平安正式确立“金融+科技”的双驱动战略,在科技的加持下,平安的规模进入十万亿俱乐部。
如今,平安走到了第四个十年“路口”,该如何迈上一个新台阶?
2.27亿客户,“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的底气
平安给的第一个答案是,持续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
综合金融在平安扮演压舱石的角色。其核心逻辑在于“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经营模式,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让客户更加“省心、省时、又省钱”。
简单来讲,这一模式能够通过交叉销售、交叉服务推动业务战略协同,从而提高客户黏性,延伸出更多的业务,并提升利润增长空间。
数据洞见真实。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个人客户数近2.27亿,较年初增长2.1%,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升,有近9020万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
正如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曾表示,我们研究发现,当一个客户平均拥有四个以上的产品和服务合同时,客户的流失率便会低于1%。
而这近2.3亿的金融客户便是平安的“金矿”。如何让这2.3亿客户继续留在集团,买更多的平安产品,形成更强的黏性,无疑是平安打造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战略的底气。靠着“管理式医疗模式”,平安将会打开一片新天地。
也就是说,医疗健康是平安的未来时,其不仅是险企转型的关键,更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脉搏。毕竟医疗的产业规模达十万亿量级,在这十万亿蓝海里,平安靠着“管理式医疗模式”必然有一席之地。
“管理式医疗模式”被平安比喻为“联合健康+拼多多+美团”。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对其作出具体阐释,平安所做的是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2.27亿金融客户的钱放在平安,未来,客户生病了、老了,就需要用这些钱,购买优质的、性价比更高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平安代表客户整合供应方,构建‘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网络。”
截至今年3月末,在国内,平安外部签约医生近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2.6万家,较年初新增近2000家,全国药店覆盖率超38%。
平安构建医疗生态圈的关键还在于协同保险主业。截至今年3月末,平安近2.29亿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
此外,平安的医疗还可以嫁接到养老产业中,而养老产业背后同样蕴含着十万亿级别的规模。根据艾瑞咨询报告,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万亿元。
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之下,平安积极探索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康养、保险+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为不同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以居家养老为例,截至2022年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服务项目超500项,超2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47229项科技专利,平安的源动力
战略提供方向,科技创新驱动未来。无论是综合金融还是管理式医疗模式,科技均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如麦肯锡所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及其带来的价值,将重塑金融业未来格局,并给金融机构客户营销、产品开发、运营风控等方面带来颠覆性影响。
寥寥数语透露出在数字化浪潮下,科技和金融的碰撞将产生火花。靠着科技的加持,平安在第四个十年以及下一个十年将走得更加轻松。
而轻松的背后是平安对于金融科技的重视。截至2023年3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1152项,累计达47229项,稳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在科技的加持下,无论是寿险、产险、银行还是医疗等业务,均依托科技赋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金融主业服务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49%;AI坐席服务量超5.3亿次,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达81%,并保持稳定;AI催收金额覆盖率42%。
在银行方面,平安银行数字化经营发展已进入“强应用”阶段,通过赋能客户、赋能运营、赋能管理、赋能风险——“四大赋能”叠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营收持续增长。
在产险方面,平安产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以“平台+数据+科技”为支撑,聚焦“重塑流程”“智能管理”“智能风控”三大抓手,实现数字为基、赋能平台、服务场景。截至2022年9月,经过阶段性转型发展,平安产险实现了保费收入逾三百亿的增长,客户满意度达99%。
在寿险方面,平安人寿依托于科技优势,打造了可持续的“孤儿单”服务的新模式。“孤儿单客户经营”可抽象概括为“重建联系、持续服务、挖掘销售”三大基本环节,经过数字化赋能后,每个环节都被重塑,大力推动了业务发展。
在平安金服方面,经过22年4次改革升级,平安金服已逐步打造为以客户为中心、一站式、标准化的综合金融运营后台,实现了客服集中、财务集中、印章集中、人事集中等八大方面的集中。以平安95511客服为例,其服务平安集团36家子公司,年服务量10亿人次。通过不断智能化升级,其中AI服务已达8.3亿人次。
在医疗方面,平安健康自主打造了AI辅助诊疗系统,包括智能重症监控、AI智能辅助问诊、合理用药监测、智能医疗安全监控四大板块。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累计服务近1,000家企业, 已积累近13.50亿人次咨询数据。
正是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并广泛应用于金融主业和医疗,才能让平安快速的推进生态圈建设,为下一个十年奠基。
7.89万亿,平安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三十五年一路走来,平安在保持向上生长的同时,也将自身融入到国家发展新格局中。
服务实体经济向来是金融业的天职,平安早已熟稔于心,将其作为发展历程中的重中之重。截至2022年底,中国平安已累计投入逾7.89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这一数据绘就平安在服务实体经济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平安不仅护航“大国重器”,还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并保障“一带一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平安旗下平安银行、平安产险以及联营公司陆金所控股等都积极为小微企业浇灌金融活水。
平安践行责任的另一面则体现在绿色金融上。截至2023年3月末,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达3084.49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1741.12亿元,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约65.65亿元。
而这背后是平安一步步沉淀的结果。旗下平安银行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出全国首个借信双卡碳账户“低碳家园”等多种多样的产品;平安产险更是成为首家覆盖“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保险保障服务的险企。
乡村振兴同样有平安的身影,在平安“三村工程”“三下乡”项目等多方面的鼎力相助下,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平安已累计投入超771.53亿资金帮扶乡村产业发展。
回首过往三十五年,平安用实际行动演绎高质量增长华章。第四个十年已来,中国平安将凭借“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驱动战略,叠加科技赋能,奔向新征程。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